常仁法师来院作有关“梵呗”的专题讲座

来源:浙江佛学院 发布时间:2018-12-15


12月14日晚,常仁法师应邀来我院为全院师生作题为“传统梵呗的传承及唱法”的专题讲座,不仅通过对于“梵呗”几重身份、多维意涵的解读系统介绍了其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流变和传承,还从个人接触和修习“梵呗”切身经历与感悟出发畅谈了“梵呗”对于僧俗修持的功用与利处,随后更是经由现场唱诵多种地域形态和唱法的“梵呗”明晰分判了不同存在形式的“梵呗”的特征与价值,帮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梵呗”文化。



常仁法师指出梵呗是佛教徒(确切地说是指出家人比丘、比丘尼)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音声修行法门。包括赞呗、念唱,即和尚念经说法的声音,一般歌曲不能统称“梵呗”。


中国最早的梵呗,是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曹植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太子瑞应本起》始著《太子颂》(今浴佛赞)而"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传为后式有六契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及"亦云祖述陈思王"的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将梵呗提倡发扬光大,盛于齐梁,普及隋唐,衰败宋元,濒危明清,在此过程中不断与异域音乐元素融合发展,又依托中古音乐器材多元呈现。




属印度声明学的中国汉化念经体系,也是解决汉梵"单奇"、"重复"唱诵的体系,是中国化梵呗标准原声的简称,历史以来鱼山成为正宗梵呗标准的代名词。


经过历代高僧的倡导,赞呗在古代许多宗教仪式中被普遍运用。因为中国地域广大,故其音调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大体说来,主要有南北之异。所谓“若使人作乐,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期间,我院师生与法师展开热烈交流,讲述自己对于“梵呗”的体悟和理解,现场气氛热烈,梵音萦绕久久未散。另有多名居士信众参与活动,同沐佛恩、共沾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