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邢海燕应邀来浙江佛学院(总部)作专题讲座

来源:浙江佛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17


11月14日晚,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邢海燕应邀来我院作题为《理解青年: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年情绪及消费》的专题讲座。全体师生参加,副教务长圣梵法师主持本场讲座。


微信图片_2025-11-17_095418_805.jpg


邢海燕教授以“社会化”与“个体化”为切入点,阐述了青年从传统家庭、学校到数字媒体的社会化场域变迁。她指出,当代青年作为“数字原住民”,其成长环境、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深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影响,呈现出“轻社交与深度链接并存”“圈层化”“部落化”等新特征。


微信图片_2025-11-17_095543_697.jpg


在分析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时,邢教授引用学者阎云翔的观点,指出中国的个体化是“没有个人主义的个体化”,并进一步探讨了青年在“双重脱嵌”(结构脱嵌与文化伦理脱嵌)背景下所面临的意义感缺失、关系重构等现实困境。她以“单数青年”为例,揭示了当代年轻人“为自己而活”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实践。


讲座重点剖析了青年在数字化社会中的情绪消费现象。邢教授通过盲盒、旅行、演唱会、颜值消费、知识付费、“吃谷”、数字分身、宠物经济、怀旧消费、佛系消费、赛博玄学等多个典型案例,系统阐释了青年如何通过消费行为实现情感疗愈、身份探索、社交联结与意义重构。她指出,当代青年的消费已不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情绪投资”与“精神补给”的重要方式。


讲座最后,邢教授总结道:“当代青年的消费生存法则,是在结构困局中实现情绪突围。他们正在通过各种新型消费实践,寻找属于Z世代的精神硬通货,以对抗'荒诞世界'带来的虚无与焦虑。”


微信图片_2025-11-17_095611_242.jpg


本次讲座内容充实、视角独特,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青年现实生活,现场反响热烈。浙江佛学院(总部)表示,将继续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关注青年成长,回应时代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