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问道•浙佛公开课(五) |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圣凯法师应邀来我院作专题讲座

来源:浙江佛学院 发布时间:2023-06-02


5月27日晚,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系副主任,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圣凯法师应邀来我院作题为《汉传佛教的世界史意义——以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突破”为视角》的专题讲座。院长怡藏大和尚、常务副院长持定法师、全体师生及部分居士参加,教研主任圣梵法师主持本场讲座。


圣梵法师主持讲座


主讲人:圣凯法师


圣凯法师首先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阐述了汉传佛教作为“轴心文明”(公元前500年左右-公元前200年)的佛教历史发端。圣凯法师围绕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著作,梳理了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的革命意义、“轴心时代”概念的文明史意义及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对理解汉传佛教的世界史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法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依汉传佛教能否创建新的历史哲学”?法师从“轴心时代”的特征以及自“轴心时代”以来的世界史结构,阐述汉传佛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并从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史角度来说明佛陀和龙树两位历史人物在哲学史上享有的崇高地位。


其次,法师讨论了“轴心时代”非凡人物和思想的集中出现,佛陀作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之一,在那个时代的发问产生了我们至今思考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生存的世界宗教。法师认为,汉传佛教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通过不同文化的对话、碰撞、理解以及它自身原创性,发展佛陀的某些思想,尤其是佛陀出于对这一世界的慈悲,希望诸天、人类以及对各自有效的方式方法共同得到解脱的宏愿,而这些正为小乘佛教所忽略。轴心时代末期,佛教传入中国,这时候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流,在精神意义上来说可谓深远。他指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相比其它宗教进入中国,有四种本质上的特征:文化传播方式、原创性的文化融合、精英与大众的文化实践以及佛教作为域外文明的本土转型——即佛教中国化。他指出,佛教中国化,并不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是汇集文明、民族、国家、国际等因素的综合过程。


再者,汉传佛教提升了印度文明的世界性。法师认为,起源于印度的大乘佛教最初在龙树、无著和世亲的发展下得以繁荣。他指出,大乘佛教的蓬勃发展使纯粹的思辨哲学进入了新的鼎盛时期,它的内涵不再只是满足于大众对宗教的需求,这得益于大乘佛教的新的发展模式——吸纳新物、保持开放、普度众生以及大慈大悲的思想。相比之下,大乘佛教在印度以“边缘性”的形式存在,而汉传佛教在提升印度文明到世界性高度的同时,也将大乘佛教塑造成东亚佛学的中心。汉传佛教是两座文明高峰的相遇,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果,使得汉传佛教成为第二轴心时代的文明,从世界史的视角,应当树立汉传佛教的文化自信,让佛教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