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问道 • 浙佛公开课(二)会通儒释道的憨山德清推动佛教中国化

来源:浙江佛学院 发布时间:2023-04-08


原标题为“憨山大师的一生”,是之江问道 • 浙佛公开课系列第二个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研究生导师普明法师主讲。憨山大师以佛教的经典理论解释儒家和道家的理论学说,推动了佛教中国化。


普明法师讲授《憨山大师的一生》


憨山徳清(1546-162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全椒人,12岁投南京报恩寺学经教,通内外黄老之学,19岁受具足戒。一生弘扬佛法、重修祖庭、选僧受戒、立仪学、养沙弥、设立库司清规、大振祖风。后人立塔于南华天子岗,世称憨山大师,思想融合禅与华严,倡导禅净无别、三教归一说。学识之渊博,著作之丰,亦非常人能及,著有《华严纲要》八十卷、《楞严通义》十卷等,另有门人将其著作汇编《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二十卷。诗文造诣甚高,圆寂后在曹溪留下全身舍利,供人瞻仰。


普明法师围绕憨山大师的一生详细阐述了其出家、参学、修道、弘法的全过程;并就憨山大师如何用佛教经典解释儒道以完成三教圆融的著名学说向全体师生作了精彩演讲。


第一,憨山德清努力会通儒佛。在解释《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他说: “大学者,谓此乃没量大人之学也。道字,犹方法也。”他将“大学”解释为“大人之学”,将“道”解释为“方法”,用佛教禅宗明心见性说来理解学问之道, 认为“大学”就是人们反求自心而获彻悟的学问;而“大学之道”即大学的方法:自己不仅要觉悟心体,而且还要设法使天下人都觉悟心体,并且将这种觉悟心体的功夫做到底。


第二,憨山德清会通佛道。他在《老子道德经解》自序中,自称年少时喜读老庄,然而却苦不解其义,“惟所领会处、想见其精神命脉、故略得离言之旨”,于是遍读诸家之注释,然而各注家却多“以己意为文, 若与之角, 则义愈晦”。憨山德清认为老子的文章简约古朴、旨意幽深玄妙,由于自身的佛学理论背景,他对老子之“道”更有独到的理解与把握。


第三,憨山德清极力调和儒释道三教,主张“三教一理”。他提出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他把儒、释、道分别对应“涉世”“忘世”“出世”,而“三者之要在一心”。他以“一心”作为沟通三教的主线,并且强调一个人的完整人格与学问中,可体现三教的三种精神。



晚明社会面临着佛教丛林凋敝等问题,因此对于憨山德清而言,注解《老子》、沟通佛道儒之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儒道思想厘清佛学之真正所涵,从而使佛教之现世价值得以凸显。憨山德清以佛释儒解道,以儒道思想作为连接大众与佛教的媒介,为佛教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树立了积极入世的社会形象,也是对佛教中国化的促进。